世界客家文化倡議白皮書
凝聚語言、文化與未來的力量
發佈單位:世界客家語言文化促進會 版本:2025 年版(v1.0)
一、前言:
從山谷走向世界,客家的新聲音
客家文化,是從土地孕育出來的語言與生活智慧。她穿越遷徙與時代變遷,帶著堅毅、勤儉、教育、團結的精神,構成了我們的文化底色。然而,當代的客家社會,正面臨著一個世紀以來最大的挑戰──語言流失、文化邊緣化、與世代認同的斷層。
我們深知,文化不是被供奉的遺產,而是一種不斷創造的生活力量。
今日的客家,不該只是老一輩的鄉音,而應是世界青年能夠驕傲傳唱的文化符號。
在全球化與AI時代的浪潮中,客家精神必須再一次化為行動──從保存走向創新,從地方走向世界。
因此,我們提出這份《世界客家文化倡議白皮書》,希望凝聚台灣為主體的經驗,連結全球的客家社群,邀請政府、學術界、青年與文化創作者共同思考:
如何讓「客家」不只是記憶,而是未來的語言。
二、當代客家六大核心議題
1️⃣ 語言傳承的斷層與創新
客語流失速度驚人,許多年輕世代不再能以母語對話。
然而,科技提供了新的契機:AI 語音辨識、數位教材、YouTube 教學頻道,皆能成為「再母語化」的橋樑。
我們呼籲:
- 政府應將客語視為文化主權的一部分,給予長期教育資源。
- 鼓勵青年以數位創作、短影音、音樂等方式重新演繹客語。
核心問題:
- 如何建立全民可用的「客語AI資料庫」?
- 如何讓客語教育融入校園日常,而非課外選修?
- 能否建立跨平台的「客語數位生態系」?
2️⃣ 青年與文化的距離
許多年輕人對客家文化的印象停留在節慶、老歌與擂茶,缺乏生活連結。
我們主張,文化要活,就要讓青年參與創造。
例如:客家時尚、設計、遊戲、漫畫、podcast、影像創作──都是文化的現代載體。
建議:
- 建立「客家青年創意基金」,鼓勵新媒體創作。
- 以「文化駭客(Culture Hacker)」概念,讓青年重新定義「做客家」。
核心問題:
- 青年如何在傳統與創新間找到認同?
- 文化補助如何轉為創業與產業動能?
- 「客家」如何成為一種時尚態度,而非歷史標籤?
3️⃣ 客家形象的再定義
過去「勤儉、刻苦」的印象,雖真實卻漸成負擔。
我們需要的是新的文化敘事──「智慧、創造、共榮、國際」。
倡議:
- 以影像、設計、文創品牌重塑「Hakka」形象。
- 強化跨語言文化外交:讓「客家」走進國際展覽、時裝週、音樂節。
核心問題:
- 國際社會如何認識客家文化?
- 新媒體能否成為文化形象再造的主場?
- 如何形成跨國「Hakka Brand」形象網絡?
4️⃣ 傳統聚落與現代生活的衝突
老屋凋敝、聚落消失,是客家文化根基的警訊。
我們主張以「文化社區再生」為策略:
- 將客庄空間轉化為青年共創基地。
- 導入文化旅遊與地方創生能量,讓文化經濟循環起來。
核心問題:
- 傳統聚落保存如何兼顧居住與產業?
- 地方創生能否真正回饋在地文化?
- 客家聚落能否成為文化實驗與教育基地?
5️⃣ 國際連結與文化外交
客家人遍布全球五大洲,是最早形成「跨國文化網絡」的族群之一。
我們應以台灣為主軸,串聯全球各地客家組織,建立**「Hakka Global Forum」**,讓文化交流常態化。
建議:
- 建立年度「世界客家榮譽獎」,表彰國際貢獻。
- 推動海外青年回鄉文化體驗計畫。
- 鼓勵國際學術合作,共同出版研究成果。
核心問題:
- 如何讓海外客家參與文化治理?
- 國際合作如何兼顧多元與主體?
- 文化外交能否成為台灣軟實力的一環?
6️⃣ 新媒體時代的客家文化再創造
AI、短影音、虛擬角色正重塑文化傳播。
我們主張建立「Hakka Digital Studio(客家數位製作中心)」,整合AI、影音與社群力量,讓客家成為新世代文化內容的一部分。
倡議方向:
- 建立AI客語配音模型、角色生成工具。
- 與YouTube、Netflix合作,推廣客語影視。
- 培養新媒體創作者社群。
核心問題:
- AI與文化創作如何共生?
- 傳統文化如何轉譯成新媒體語言?
- 客家能否在數位世界重獲聲音與形象?
三、世界客家行動綱領(2025–2030)
1️⃣ 建立「全球客語資料庫」
2️⃣ 成立「客家青年創業與文化基金」
3️⃣ 推動「Hakka Global Forum」國際平台
4️⃣ 建構「客家文化地圖與聚落再生網絡」
5️⃣ 舉辦「世界客家榮譽獎」與「全球青年文化年會」
6️⃣ 建立「Hakka Digital Studio」推動數位文化創新
四、結語:共創未來的呼籲
我們不只是守護語言,更是在守護一種價值。
那是一種來自土地的智慧、來自遷徙的勇氣、來自文化延續的信念。
讓我們攜手──
讓「客家」不再是歷史的注腳,
而是新時代文化的開端。
客家精神,不止於傳承,而在於創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