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文史四海客情報導

客家信仰應用於環保教育之研究

客家信仰應用於環保教育之研究

摘要

環境教育法已明定公僕、高中以下學生每年必須接受4小時環保教育,而國內69個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多位於山區、丘陵、近水區、水源區、農林區,此等區域與環境議題關係十分密切。

有趣的是,客家的傳統信仰可歸納為「山、林、水、土(包含地下水)、海」的環境系統觀,其中山神信仰為三山國王;樹神信仰為榕樹伯公;河神信仰為河神伯公、三官大帝之水官;土地信仰為伯公(開庄伯公、田頭伯公、田尾伯公、三官大帝之地官;海神信仰為媽祖。此5種信仰的連結,加上客家義民自動保衛家園的信仰,恰好等於解決現階段環境問題的新藥方;蓋台灣環境問題必須同時考慮「山、林、水、土(包含地下水)、海」5種環境系統,也必須靠人民自發覺醒捍衛清淨家園,方能落實環境永續發展。

此乃因水土保持和土壤流失、河川淤積有關;森林保育和河川水源涵養有關;河水清潔度也影響使用項目;土壤遭到污染則造成地下水無法利用,更將土壤汙染物透過下雨而沖入河川,而受污染的河水也會流到海洋,造成海洋污染。

基於上述關係,本研究透過文獻蒐集,探討客家「山、林、水、土(包含地下水)、海」信仰及義民信仰應用於環保教育之方式,研究結果提出「神明會團體學習法」、「神意告誡約制法」、「向神報告環保績效法」、「拜神許願祈福法」等4種環境教育方法,使民間熱忱、堅定的信仰,成為落實環保教育,提高愛護環境、保衛清淨家園的動力,而客家文化也因此成為有助於實現公共政策之「公事文化」。

關鍵字:客家信仰、客家文化、公事文化、環境教育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