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報導

客家科技研究 助就業 增公益

客家科技研究 助就業 增公益

現行客家政策多著重在專責組織、園區、傳播、客語復育、藝文活動等議題上,但是能強化客家文化價值、增強客家文化學術地位以及提高客家研究所畢業生就業競爭力的「客家科技研究」相對稀少,因此推展「客家科技研究」益顯得重要。

所謂「客家科技研究」就是用現代科學方法,針對客家文化加以分析、比較、改良、創新之科學研究。此研究不限於客家研究所,其他系所都可依據本身擁有的科技專業參與客家研究。舉例來說:

食品科系可研究或改良客家美食營養健康價值。則畢業生懂客家又懂營養。

    木建築系可研究客家夥房的綠建築效益(基地保水、生物多樣化、節能)、結構(輕量化結構)、耐震、建材力學性質。則畢業生懂客家又懂土木建築。

    環工系則可研究其室內空氣品質、基地保水、減碳效益、客家山歌音波傳送模式。則畢業生懂客家又懂環境保護。

    水利系可研究國姓鄉糯米橋耐洪評估、桃園埤塘後備水源整備。則畢業生懂客家又懂水利工程。

    材料工程系可研究糯米橋膠和劑(糯米結合紅糖、石灰)最佳配比、涼爽省冷氣的藍衫布料。則畢業生懂客家又懂材料科技。

    資訊工程系可研發「客語線上遊戲學習軟體」、「客語電子字典」、「英客語電子翻譯機」。則畢業生懂客家又懂資訊工程。

    氣象系可研究客家氣象諺語…等。則畢業生懂客家又懂氣象專業。

    其他屬於「科學方法+客家文化」之研究。

    以上所列研究成果會讓客家文化更能走向優質化、大眾化、實用化、產業化,也會對國家建設、產業創新、文化創意、學生就業,有所貢獻。

    就讀研究所已經成為大學畢業生的熱門選擇,「客家研究」想在這股研究潮流中,獲得年輕研究生的青睞,有賴政府制定鼓勵政策,協助建立跨系、跨校、跨專業合作研究的制度。而實際操作上,各大學客家研究所可以和校內(或跨校)其他系所合作,採「客家所指導老師+其他科技系所指導老師」聯合指導模式,指導客家研究所研究生完成論文。當然也可採取「其他科技系所指導老師+客家所指導老師+」聯合指導模式,指導非客家所研究生完成論文。此種聯合指導模式,在國內外大學十分常見,看看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曾補助聯合大學建築系吳教授於92年12月20日完成「苗栗客家農村住宅綠建築之研究」,再看看客家電視製作的「遊客庄 搞科學」優質節目,即可証明「跨領域客家科技研究」執行上並無困難。

    期待此制度實現時,則「客家研究」不再只是文法商研究生的專利,理工農醫科研究生也能透過本身已具備的科技專業投入「客家科技研究」,提高學術地位、增強文化生存空間,並能培養研究生跨領域的專長,廣開就業之路。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