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嶺南逸史》之人物與史實考究
小說《嶺南逸史》之人物與史實考究
本文承蒙黃彥菁博士授權刊登 僅此致謝
黃彥菁
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博士
摘 要
花溪逸士(黃岩)所作之《嶺南逸史》,為一部英雄兒女章回小說,一共有二十八回,成書年代約莫是在清中葉乾隆、嘉慶年間。小說故事主要是敘述主角黃逢玉與四位各具才情的女子(其中兩位是傜民)的悲歡離合故事,就其內容,不出於嶺南風情人物(包含部分客家地區),故名為「嶺南」逸史。該書特色除了探討才子與眾佳人的愛情故事之外,還表現了對抗傜人反抗鬥爭的頌揚和同情。歷來對於傜人起事與官府鎮壓的歷史記載,不絕於書,一般稱傜人為「傜賊」、「傜匪」,官府動輒出兵將傜人斬首數萬,作著將其慘狀透於紙間,令人讀來如歷其境。作者花溪逸士卻能在那樣的時代裡,拋開一般世俗的傳統偏見,以大膽的寫作筆法來描寫出傜人的智慧與勇氣,書中更是描繪出許多的嶺南地區的風土風情,又保存多首嶺南歌謠,這一點不僅難能可貴,更是在同期的章回小說裡不多見的。
關鍵詞:嶺南、傜人、客家、小說、才子佳人
一、前言
明清兩代的章回小說,除有描寫情愛婚姻、家庭糾紛的故事情節,亦有廣闊地描繪社會生活,還有專注於諷刺儒林或官場等記事,內容豐富多元。世情小說主要是以描寫日常生活為主,但是,中國古典小說其實是不太重視愛情題材,為何現在能夠看到不少有關愛情題材的小說類型,這主要的原因是今人多根據其個人喜好而搜索出來的歷代小說。
然而,自明清以降,在章回小說中描寫愛情的故事倒是有很多,其中的人情小說以《金瓶梅》、《紅樓夢》這兩部作品最為著名,至今仍受喜愛。直到清中葉以後,才子佳人類型的小說紛紛興起,其中的代表小說有《好逑傳》(名教中人撰)、《平山冷燕》(荻岸山人撰)、《品花寶鑒》(陳森撰)、《海上花列傳》(韓邦慶撰)、《青樓夢》(俞達撰)、《九尾龜》(張春帆撰)等作品。
《好逑傳》是第一本英譯的中國古典小說,於歐州地區流傳;《平山冷燕》亦是清朝才子佳人小說的代表作品;《品花寶鑒》則為中國第一部描寫同性戀情的小說。
人情小說興起於明中後葉,寫作高峰在清康熙至乾隆時期。其代表作品在發展時期有《禪真逸史》、《醒世姻緣傳》、《續金瓶梅》等小說,高峰時期有《綠野仙蹤》、《野叟曝言》、《歧路燈》、《鏡花緣》和《蜃樓志》等小說,最終至曹雪芹所撰之《紅樓夢》達到頂峰。
二、人情小說的定義
據《嶺南逸史》出版說提及自長篇小說《金瓶梅》在明萬曆年間問世之後,不僅和《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一起被列為明代的「四大奇書」,還開啟了明清「人情小說」之先河。
自魯迅《中國小說史略》之後,一般便開始以「人情小說(或稱世情小說)」專指描寫世俗人情的長篇小說。
(一)人情小說的廣義定義
「人情小說」的定義出自於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在該書〈史略‧第十九篇〉的開篇如下敘述:
明之人情小說,當神魔小說盛行時,記人事者亦突起,其取材猶宋市人小說之「銀字兒」,大率為離合悲歡及發跡變態之事,間雜因果報應,而不甚言靈怪,又緣描摹世態,見其炎涼,故或亦謂之「世情書」也。
從笑花主人《今古奇觀》之序曾言:
人情小說內容極摹人情世態之歧,備寫悲歡離合之致。凡是描寫社會現實生活各個方面的小說都包含其中,它既包括以家庭生活和姻緣愛情故事為中心來描摹世態的小說,又包括以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為題材,用諷刺筆法來暴露社會黑暗的作品。
以上所述皆可視為是的人情小說的「廣義」定義。
(二)人情小說的狹義定義
有關人情小說的「狹義」的定義,則側重於前者所言,也就是描寫人情世態的小說。我們可以把狹義的人情小說分為三種類型,如下所述:
1.以家庭生活為中心
描寫家庭婚姻、倫理道德題材,兼敘悲觀離合和發跡變態等情節,宣揚因果報應,借以勸人規過向善,因此被稱之為「世情小說」,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為《金瓶梅》、《醒世姻緣傳》和《隔簾花影》等。
2.以描寫才子佳人的題材為主
魯迅稱才子佳人是故事題材為「佳話」,其模式大約是一對或數對郎才女貌的青年,或以詩詞為媒介,彼此愛慕,或是一見鍾情,私定終身,然而旁邊則有小人弄權,撥亂才子佳人其間,歷終曲折,最後才子登科,奉旨與佳人成婚,終成美滿姻緣。此等佳話小說的代表作品有《玉嬌梨》、《平山冷燕》和《好逑傳》等。
3.以狹邪人物故事為主
多以描寫妓院生活為重點,展現青樓風月、官商世態和市井風情,這類小說實際是才子佳人小說的另一種呈現形式。魯迅指出:
當時《紅樓夢》問世已久,續書或模仿者甚多,因此毫無新意,因而談釵黛而生厭,因此改求於倡優,知大觀園已久,則別辟情場於北里。
類似的小說上承佳話小說之緒,下開譴責小說、鴛鴦蝴蝶派小說之端,堪稱末世畸形病態社會的寫真,因此又被稱之為「豔情小說」,其代表作品有《品花寶鑒》、《花月痕》、《青樓夢》及《海上花列傳》等。
《嶺南逸史》依其分類雖為「佳話小說」,但是故事中的才子佳人不以文才為主敘,而多放在武略方面,在當時可謂是別開生面。
二、《嶺南逸史》作者及版本
《嶺南逸史》為一部涉及嶺南少數民族與歷史風情的章回小說,為花溪逸士(黃岩)所著,內容除如前述所提為人情小說外,依《中國通俗小說書目》分類,亦可將其歸為「英雄兒女」類小說,一共計有二十八回。
(一)作者
從《嶺南逸史》的〈序〉裡可知:
花溪逸士者,余叔也。窮居武陵山中,孟夏日長,振筆作《嶺南逸史》。越數月而成,以示余,且囑序焉,余拜而受之。始余與逸士,數同塾,年俱少,負意氣,以舉子業為急急。當是時,二人者,風雨雞窗,昏黃月旦。廣搜縱取,互為吐納,以相砥礪,極日夜而不休。既屢見黜於有司,卒以自困。而乃搜羅今古,旁究百家,舉凡忠孝貞廉、文人女子,與夫人心風俗之邪正,山川形勝之怪特,莫不參互而詳考之。嗟呼!此《逸史》之所為作也。時乾隆癸丑中秋月醉園狂客謹志。
由前述可得此《嶺南逸史》為武陵山人士花溪逸士所著,歷經數月並收集古今各家所輯之資料而完成。另,在該〈序〉中亦提及:
《逸史》者何?花溪逸士所著也。花溪逸士者何?余之友耐庵也。其曰嶺南者何?詳其地也。蓋凡士之蘊其所有,而不得施於世者,多喜自奮於予奪功罪之中。見夫善惡顛倒、美刺混淆,致使奸豪得藉以為資而起,而憤時嫉俗,往往寓其褒貶。然則,非史之必出於逸,殆因逸而始托於史,故孔子作《春秋》、司馬作《史記》,此其尤大彰明較著者也。逸士自少寢食於古,窮奇索隱,上窺姚姒,下逮百家,與夫所歷山川之險怪,治亂之興衰,靡弗博聞強記,以自得於風雨晦明之外。其發為文章,豪宕自雄,勃勃有奇氣,知所憑藉其厚。比雖見抑有司,困厄閭里,猶肆搜羅,為書之癖,鬱其所蓄,思徵試其才,遂取水安、羅旁遺事,綜其始終而予奪之,若者宜勸,若者宜懲,而《逸史》於是乎以成。歲在甲寅蒲月中浣琢齋友人張器也撰。
然而花溪逸士到底為何許人也?根據《嶺南逸史》(黑龍江美術出版社,2015)前言曾提及:「花溪逸士,實即黃耐庵,名岩,清乾隆間嘉慶嘉應州桃溪堡人。」指出花溪逸士者之名為黃岩(黃耐庵),為嘉慶嘉應州(約今廣東梅州市)人士,為梅州市地區的客家人,而其小說故事中所提及之主角黃逢玉亦為程鄉縣(今梅州市)客家人。
另,又據《嶺南逸史》(百花文藝出版社,1995)之前言所提:
《嘉應府志》卷二十九有云:「黃岩,《花溪文集詩集》(未見),岩,桃源堡人,《嶺南荔枝詠》(存)、《醫學精要》(存)、《眼科篡要》(存)。」如是,結合書序,則《嶺南逸史》作者為黃岩,字耐庵.號花溪逸士.嘉應州(今梅縣)桃源堡人.精於醫學。或即以之為業,行道嶺南各地,于永安網羅遺事,廣聞博采,窮居武陵山時著成是書,以舒心中鬱結和為政之見。
由前述可以得知,黃岩不僅著有章回小說《嶺南逸史》一部,其他尚有《花溪文集詩集》,可惜已佚。另現存有《嶺南荔枝詠》、《醫學精要》及《眼科篡要》等三部作品,並可從其所著之作品中,可以得知黃岩精於醫學,職業為眼科專業之醫師,並且在嶺南各地行醫之餘,收集當地軼事與文史,寫下《嶺南逸史》一書。
(二)版本
再據《嶺南逸史》(百花文藝出版社,1995)提及最早的版本應是嘉慶年間刻本。在《中國通俗小說書目提要》提及:
一是嘉慶十四年刊小本.封面題樓外樓藏校,題花溪逸士編次,醉園狂客評點,琢齋張器也、竹園張錫光同參校。首乾隆甲寅(五十九年)西園老人序,又乾隆甲寅張器也序。
點出《嶺南逸史》最早的成書年代約為嘉慶年間。在其書前言的凡例四則部分,亦說明了尚有另一版本,為封面題文道堂藏板,且無西園老人和張器兩人作序的版本。另外還有嘉慶辛酉刻本(1801),由李夢松作序。此後翻刻板本有多種。
除了以上版本外,還有嘉慶十四年(1809)刻本,內封題《嶺南逸史》,右側書「張西園先生鑒定」,左側為「志錄三奇遇」,欄眉橫署「嘉慶十四年刊」。首乾隆甲寅五十九年(1794)西園序、乾隆癸丑五十八年(1793)醉園序、乾隆甲寅張器也序,凡例四則。每回之後附醉園、西園、琢齋、竹園、啟軒、李夢松等評。此後尚有咸豐丁巳刻本、同治年間刻本、清末民初石印本、上海鴻文書局五彩封面活字本等版本。
(三)回目
《嶺南逸史》一共有二十八回,各回的回目如下所示:
1.九言回目,共計有二回
(1)第 二 回 花間遇佳人牽情投宿 酒中聞大盜弄法驅凶
(2)第 四 回 傜王夢陸賈應兆生兒 公主興屯曰帥兵歸命
2.八言回目,共計有四回
(1)第 五 回 浪吟詩黃逢玉中計 甘作妾李小鬟招親
(2)第 七 回 施毒計假寫黃瓊書 起雄師險遭力木箭
(3)第 八 回 李公主大戰東榃山 苻先鋒敗死羅旁口
(4)第十五回 事急矣梅映雪負荊 麼奈何李小鬟選將
3.七言回目,共計有十八回
(1)第 一 回 黃逢玉席上賦詩 石禪師山門贈咒
(2)第 三 回 壓富兒唯詩一首 訪仙跡得藥兩丸
(3)第 六 回 尋二僕上山受困 約三事梅英解圍
(4)第 九 回 三請兵激怒督府 兩招魂瞞脫梅英
(5)第 十 回 尋舊盟竟成畫餅 控匪赤反自招災
(6)第十一回 梅映雪誓志尋夫 張志龍脫危認妹
(7)第十二回 急救夫人起三軍 運奇謀遂破六步
(8)第十四回 詐覆巢指東擊西 正中伏左支右詘
(9)第十六回 假助戰一鼓解圍 真講和三軍釋甲
(10)第十七回 願征寇假公濟私 忌成功散兵歸寨
(11)第十八回 張貴兒女扮男妝 盤把總傳消寄信
(12)第十九回 悲分散千里尋兒 話團圓斷腸問卜
(13)第二十一回 謝金蓮哭訴衷腸 張貴兒感剖心腹
(14)第二十二回 斬鐵牛貴兒勸進 施號令藍能制官
(15)第二十三回 破湧口益信奇謀 封軍師盡付兵柄
(16)第二十五回 報父仇黃讓獻策 感皇恩逢玉興師
(17)第二十六回 說黃允隻身通信 誅藍能八面埋伏
(18)第二十八回 神宗帝大封功臣 東安侯一家歸隱
4.五言回目,共計有一回
(1)第十三回 怒屠三水縣 力困五羊城
5.四言回目,共計有三回
(1)第二十回 龍川被劫 磜頭強招
(2)第二十四回 五軍會剿 十縣同殃
(3)第二十七回 蕩平寇盜 表奏朝廷
《嶺南逸史》以分章及分回來敘事。正文之前有回目、詞曰或詩曰,每章每回皆有有撮舉要旨的回目,用途為歸納該章之情節梗概,預告給讀者知悉此回的大致劇情。回目多由雙句組成,大多以七言為主,少數有四言、五言、八言及九言的回目,對仗工整,辭藻精鍊。每回常以詞曰(附曲調名)或詩曰作為開場及部分結尾,中間敘事,也多穿插詩詞,其作用是總結或引起內容、品評人物及渲染氣氛。
三、《嶺南逸史》人物與故事
《嶺南逸史》是一部「世情小說」,主敘才子佳人的故事。內容描寫明代萬曆年間嘉應州才子黃逢玉赴從化省親途中,因種種機緣先後與梅花村的莊主張瀚之女張貴兒、嘉桂嶺女傜王李小環、天馬山傜王梅英之姐梅映雪以及張貴兒在逃亡時女扮男裝所娶的謝金蓮陸續邂逅相遇,後屢經波折,終於與四人成婚姻,後黃逢玉封為東安侯,攜四妻歸隱仙去。
此書與其他小說不同之處在於,所述之才子佳人並非以「文才」見長,而是以「武略」敘說,將兒女私情放在刀光劍影的戰場上去演繹,用一場接一場的戰爭來推動故事情節發展,可謂在古典章回小說中別開生面。
(一)桃花村的才子黃逢玉
從第一回的故事開始,敘述了明神宗萬曆年間,在廣東省潮州府程鄉縣桃花村(今梅州市客家地區),有一男子名為黃逢玉(今梅州市客籍人士),不僅貌美多才,又天生神力,善使雙劍,並得異人傳授符咒。一日,黃逢玉奉父命往從化探親省姑。
(二)梅花村莊主張瀚之女張貴兒
黃逢玉行至羅浮山下梅花村,遇隱者張瀚留宿,不料夜有匪賊來襲,黃逢玉書符咒於案,匪竟不得入,因此脫禍。
張瀚有一女名為貴兒,貌美而賢慧,仰慕黃逢玉,張瀚亦愛其才,遂與黃逢玉訂下婚約,招之為婿,兩人商定待黃逢玉歸途時,再偕與張氏父女同返。
(三)嘉桂嶺的女傜王李小環
黃逢玉繼續前往行至嘉桂嶺,突遇女傜王李小環求婿,李女一見黃逢玉,亦傾心愛慕,黃逢玉以與張貴兒已有婚約為由相告,然李小環卻非君不嫁,願居偏房,於是黃逢玉再得一婦。
(四)天馬山傜王梅英之姐梅映雪
黃逢玉又再前行至天馬山,遇到當地傜王梅英,此人英勇善戰,有萬夫莫敵之勇。有一姐梅映雪,年方十七歲,生有閉月羞花之貌,身懷武藝,有一枝方天畫戟,神出鬼沒,又有驚人法術,能撒豆為炮,因而強迫逢玉與之成親。梅映雪恐黃逢玉一去不返,經年不肯放走。
梅映雪嫉妒黃逢玉懷念張貴兒、李小環二女,故其弟梅英遂設計欲除掉李小環,俾斷黃逢玉對其之思念,因而偽造逢玉的親筆信,送往嘉桂嶺,信中云黃逢玉在天馬山被執下獄,性命不保,求李小環來相救。李小環見信中計,竟率軍來攻,然而天馬山山高路險,梅英又設下埋伏,令李小環大敗,幸李女部下有一女將換裝假冒李小環戰死,李小環始得脫險。
梅英以李小環已死的消息告知逢玉,黃逢玉震驚,親葬李小環,因為過於哀傷,竟未注意其下葬者並非是李小環。後來逢玉假借拜祭之由,於暗夜中逃走,不慎跌落河中,為一船戶所救,並請該船戶送其回到梅花村,待黃逢玉返回時,發現張家已為匪徒焚毀,張氏父女亦不知下落何處,逢玉時常作詩自嘆,竟被誣控為傜軍間諜,私通傜寨而被捕入獄。
待梅英發覺逢玉逃走,追蹤至梅花村時,探知黃逢玉已身陷獄中,且即將面臨處決,梅英遂從星夜趕往回山,發動傜軍襲攻肇慶、三水,直至廣州,期望可以救回黃逢玉。梅英初始大勝,後以省中官軍甚多,屢攻不得入。
梅映雪為救黃逢玉,親去嘉桂嶺負荊請罪,向李小環請救,李小環得知逢玉未死,盡棄前嫌,出兵相助。二傜寨合力進攻廣州,當地官軍抵擋不住傜軍,最後只好放了黃逢玉。
(五)強匪藍能之養女謝金蓮
前述在張貴兒逃出梅花村,易男裝到黃逢玉家。黃逢玉獲救後寄信請其父母上山,張貴兒亦同行,途中遇強匪藍能,因有二老同行,不得脫困,遂力說其共圖大計。藍能欲以養女謝金蓮妻之,張貴兒不允。藍能疑其有二心,暫將張貴兒關閉在其園中。
其實謝金蓮在十年前全家遭劫,謝父遇難,謝母被藍能強擄上山,後亦含恨而死,謝金蓮正愁無法報仇,她見張貴兒多才,欲借其力,屢至園中與張貴兒攀談,日久各述心意,兩人遂偽為成婚,待機行事。
最後的結局為張貴兒向藍能獻計畫策,累戰皆勝,官軍不敵,只好招黃逢玉率兩傜寨之兵前往剿滅。張貴兒得訊,密與黃逢玉相會,商定擒賊之計,於是一戰而殺藍能。黃逢玉因功被封為安東侯,授兵部尚書巡撫廣東。謝金蓮同張貴兒一起嫁給黃逢玉。
最後黃逢玉不貪戀官職,未久即辭官與四妻隱於大紺山,摒絕人事,每日坐在花園中修身養息,後五人一同仙去。
四、《嶺南逸史》之歷史考究
《嶺南逸史》的故事以明代征傜為背景,廣東盜賊之亂與兩廣傜亂為主,內容並非完全虛構,其中所描繪之嶺南風情,部分真實可取,又保存多首嶺南歌謠,在明清的章回小說中是不多見的。
(一)西園老人撰之〈序〉
《說文》,史,記事者也。有國史,有野史。國史載累朝實錄,贍而不穢,詳而有體,尚矣。野史記委巷賢奸,山林伏莽,自漢唐以來代有其書,大抵皆朽腐之談,荒唐之說居多。求其一二標新領異,據實敷陳,堪與國史相表裡者,吾則重有取於黃子之《嶺南逸史》云。
夫文章之道,貴乎變化。變則生,生則常新而可久。《逸史》者,離奇怪變,蓋不知其幾千萬狀也。即女子也,而英雄,而忠孝,而俠義,而雄談驚座,智計絕人,奇變不窮,抑亦新之至焉者乎?且予嘗南遊永安矣,見夫一門三孝坊石,猶巋然存也。西至羅旁,過九星岩,擊石鼓,淵淵有聲;登錦石,誦屈子銘,其所表見皆不虛。
夫豈無《幽明錄》、《搜神記》詼諧詭怪足動觀聽者?然而不近人情,莫能徵信,識者笑之。安所得如《逸史》者之千變萬化而復無事荒唐也!使其付之梨棗,傳之其人,知必有以吾言為不謬者。
從上可知,《嶺南逸史》雖被歸類為才子佳人型的「人情小說」,但是依其故事發展,無論男女,多不以文才為主,而多放在武略方面,談論其忠孝俠義,可謂別樹一幟。
(二)張器也撰之〈序〉
夫史者,所以補經之所未及也,而逸史者,又所以補正史之所未及也。經為聖人手訂,亙萬古而不易。史則自左氏班馬以外,不少概見。雖以韓子之賢,猶辭不就職,蓋亦有難言者乎?逸史者,固無史官拘攣之責,而樂得行其游放不羈之氣,以成就其逸也。然獨眷眷於粵何哉?
逸士已不為用,思有以自見。粵為靈奧之區,山海甲於天下,耳目之所常經,譜乘之所備載。而羅旁、水安間,傜壯紛沓,事跡較多荒略,故三致意焉。於是編其簡次,成如千卷,始明神宗,迄於某年,而自署其上曰《嶺南逸史》云。
從上可知,《嶺南逸史》之「逸史」,可謂是補正史之未及,所述之歷史背景所指時代,始於明神宗年間,並以粵地(嶺南一帶)之少數民族為描寫對象。
(三)〈凡例〉
《嶺南逸史》其〈凡例〉云:
是編悉依霍山老人《雜錄》、《聖山外紀》、《廣東新語》及《赤雅外志》、永定、羅定、省、府諸志考定,間有一二年月不符者,因事要成片斷,不得不另外組織。
此書採用地方史志及民間傳統材料敷演故事的方法,對後世也有影響。晚清何求纂輯《閩都別記雙峰夢》四百回,以明王應山的《閩都記》為骨架,並徵引先賢的詩詞俚歌,依福州地區的歷代變革、名勝古蹟,編織有關傳說掌故、新聞逸事而敷演成文,明顯是受本書的影響。
所謂逸史者,乃為補正史者,故《嶺南逸史》的故事並非純屬虛構,乃是根據廣東各省各府之志所編輯及組織而成的。逸史所敘之逸事,又稱軼事,乃指史傳未載,經由人們口耳相傳之事。
非得自於史書的記載,故稱逸事。例如:明代方苞所著之文〈左忠毅公逸事〉,最末一段言明:「余宗老塗山,左公甥也,與先君子善,謂獄中語乃親得之於史公云。」有關左公(左光斗)的逸事,並非道聽塗說而來,乃是由方苞之父聽及宗族內的長輩方塗山所言,而方塗山正是左公的外甥,左公之事是他從史可法處聽聞後再告知方苞的父親,方苞為了要取信於人,故在文章最後一段說明來源。。
而花溪逸士在書寫《嶺南逸史》之時,亦為了要證明其所說非假,故於〈序〉中說明小說取材的資料來源。
五、《嶺南逸史》之詩詞與方言
《嶺南逸史》一書充滿濃郁的地方色彩,其書寫少數民族武裝起義得勝,更為別的小說所少有,收錄有嶺南詩詞二十餘首,為這一時期的民間文學保存了豐富的材料,而其所使用地方詞語及少數民族詞語亦具有嶺南在地的方言特色。
(一)詩序、詞序、小詞
詩詞歌謠,有可考者悉入之,其不可考及辭意未暢者,則以己意足之,以成天觀。茲列舉如下所示。
1.第一回的詞曰:
寇老吟山日,楊郎試闕時。淡黃衫子尚嬌痴,怎對教人疑?月老原非謬,藍橋自有期。而今神咒當繩絲,怪煞是襌師。(調寄《巫山一段雲》)
2.第二十回的詞曰:
寬得都非海岱,琴江絕異秦中。認真游說帝西東,便是痴人說夢。坦道錦筵作賦,危機蓮幕乘龍。顛顛倒倒寫來工,不遇知音可慟。(調寄《西江月》)
3.第二回的詩曰:
綠林豪客夜催妝,撮合當年大忙。回首師雄千載夢,誰真誰假費平量。
4.第二十七回的詩曰:
日落轅門鼓角鳴,千人面縛出岩城。洗兵珠海云迎陳,秋馬琴江月滿營。
6.第七回的《調笑令》小詞:
朝日,朝日,也似知人愁疾。淒淒斜上東峰,無限偎人意濃。濃意,濃意,莫解心頭滋味。
7.第九回的歌謠:
妹相思,不作風流到幾時。只見風吹花落地,哪見風吹花上枝。
(二)方言用語
《嶺南逸史》雖然是一部白話章回小說,但是因為內容涉及嶺南一帶的人事物,充滿了在地文化與風土民情,故內文部分除漢語外,亦有使用方言用語的情形,尤其是對話部分。另外因為其所描寫的地區嶺南一帶有不少客家人,而作者花溪逸士(黃岩)本身即為客家人,故有些用字音近客語,且客家文化亦有與傜族文化在長期產生接觸的情況下,在語言方面亦有接觸關係,故有部分用字的音近客語發音。
整理如下所示。
1.「小」曰「仔」
客語的「小」以「細」為本字,常與「仔」相接使用,例如:「小孩」為「細人仔」、「小狗」為「細狗仔」。
2.「良家子」曰「亞官仔」
例如:南海差役謂黃逢玉「爾這亞官仔」是也。意即「你這良家子」。
3.「無」曰「冒」
4.「如此好」曰「敢好」
例如:「敢好後生冒好花」是也。
5.「我」曰「礙」
「礙」字依發音亦近似客語「𠊎(ngai)[1]」,意思亦為「我」。
6.「魚」曰「牛」
7.「飯」曰「邁」
8.「碗」曰「愛」
例如:珠姐謂「牛是礙邁愛」是也。
9.「有心意」曰「眉心眉意」
例如:梅映雪謂「志龍表吾大留也眉心眉意」是也。
10.「我」曰「留」(傜語)
11.「不」曰「吾」(傜語)
客語的「不」一般以「毋(m)[2]」為本字,發音近「吾」。
12.「來」曰「大」(傜語)
13.「兄」曰「表」(傜語)
有關發音與用字部分,在〈凡例〉中亦有云:
諸如此類,其易曉者悉仍之,其不易曉者悉用漢音譯出,以便觀覽。編期以通俗語言鼓吹經史,人情笑罵,接引愚頑。故凡忠臣孝子,如陳起風、黃讓父子,足為世勸者,固為盡情暢發,即饒有、足像、金亦諸穢瑣,足為世戒者,亦不稍為避忌。一諸事於諸書散見錯出,苦無頭緒,愚逐節錄出,復取正史及諸家詩文注記、故老遺聞,參互考訂,得其始終,始授筆書之,閱三月而成。辭語間多不雅馴者,因走筆直書,功闕磨洗,尚期博學名流為余政之。
此書多描寫地方色彩,其寫少數民族武裝起義得勝,更為別的人情小說所少有少見的。所收嶺南詩詞歌謠二十餘首,藉由此書為嶺南當地保存了這一時期的民間文學材料,又其使用地方詞語及少數民族詞語亦有其特色所在。
且在凡例中提到故事情節及景物書寫皆有參考正史及諸家詩文、軼事,經由互相比對編撰而成,因此書中所寫有部分真實的人事時地物可供參考。
(三)影響
《嶺南逸史》此書採用地方史志及民間傳統材料敷演故事的方法,對後世也有影響,例如:晚清何求纂所撰之《閩都別記》,共計有四百零一回。
《閩都別記》是清代福建地區重要的民間傳奇小說,更是福建鄉土文學和民俗文化的瑰寶。以明王應山的《閩都記》為骨架,徵引先賢詩詞俚歌,依福州歷代變革、名勝古蹟,編織有關傳說掌故、新聞逸事而敷演成文,明顯受本書的影響。
由於書中大量使用福州方言、土語,有些語言今人已不甚理解,年輕一代甚至讀之困難,有鑒於此,因此在2016年出版的校注本版本(福建人民出版社),針對《閩都別記》原著存在的古方言、土語作注釋,並對書中其他一些不合理的地方進行點校、修改。
六、結論
才子佳人的形象在長期演變中經歷了由專擅到多能,由被動到積極,由簡單到複雜的發展歷程。林亭君(2009)指出:
在清代小說研究中,《嶺南逸史》長期以來被研究者所忽略,作者整合廣東地區的史料書寫,主觀願望乃是將之寫成歷史演義小說,卻也為研究者所忽略。然而,此部作品流傳至越南之後,不僅出現改寫本與譯本,作者人物改換身分,甚至被認為是越南的歷史。《嶺南逸史》在小說的瀚海中沉沒已久,應是正視其內容、釐清其類屬的時候。
《嶺南逸史》作為清代中葉廣東地區的白話通俗小說,其歷史背景以明中葉廣東盜賊之亂與兩廣傜亂為主,描寫文武兼備的廣東書生黃逢玉,奉父命離家探望姑母,在旅途中分別與四位能文能武的佳人相遇,並且婚配,歷經傜亂與時代的動亂,在眾人的協助下,黃逢玉順利平亂,最終論功封侯,再辭官歸隱,與眾妻子仙去。
《嶺南逸史》雖然仍歸類為才子佳人一類的人情小說,但是眾主角們從以世俗常見的文才見長,轉換到以「武功」取勝的人物性格(男女皆是),形塑了英雄兒女類的小說形象。像這類才子由柔弱書生演變為以武功取勝的作品,在當時已逐漸蔚為時尚,其他如《幻中真》、《鳳凰池》、《五美緣》、《西湖小史》、《三分夢全傳》、《金石緣》、《水石緣》、《雪月梅》、《仙卜奇緣》等小說中都能發現各位主角們的英姿風采。
從晚明開始,在才子佳人之事的作品中,那些聽憑他人擺佈的佳人已經很少出現了,取代她們的多是以積極主動的行動來決定個人命運,追求幸福、主宰自己人生的女中豪傑。她們不是在閨中坐等才子的垂青,而是主動且積極去挑選自己的如意郎君,如《嶺南逸史》中的梅映雪和李小環的人物形象皆是如此,這些佳人們開始主宰自己的人生,不再為他人所左右。
在花溪逸士(黃岩)筆下的那樣動盪的時代裡,作者能夠拋開世俗的偏見,大膽描寫了嶺南地區少數民族傜人的智慧與勇氣,並指出社會上真正的強盜是以縮朒為代表的官吏,實屬難能可貴。此外,作者還將嶺南地區的風土風情盡書其中,又在書中摘錄並且保存了多首嶺南地區的詩詞歌謠與方言用語,為客家及傜民留下了珍貴的文化瑰寶,這是在同期的章回小說作品並裡不多見的。
參考文獻
1.花溪逸士,《嶺南逸史》,黑龍江美術出版社,2015。
2.花溪逸士,《嶺南逸史》,中國經濟出版社,2011。
2.花溪逸士,《嶺南逸史》,百花文藝出版社,1995。
3.何求纂,《閩都別記上中下校注本》,福建人民出版社,2016。
4.魯迅,《中國小說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5.孫楷第,《中國通俗小說書目》,中華書局,2012。
6.蘇建新,〈論才子佳人小說主人公形象的演變〉,《福建師範大學學報》,2011.12。
7.林亭君,《嶺南逸史研究》,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
[2] 台灣客語通用拼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