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彥菁博士專欄

從童謠來看客家與河洛文化

從童謠來看客家與河洛文化

黃彥菁*

本文承蒙黃彥菁博士授權刊登  僅此致謝

摘  要

童謠,是孩童間唸誦或吟唱的歌謠,從牙牙學語開始,童謠便是學習語言與認識世界的一面窗戶,在充滿趣味的童謠中,載滿溫馨與想像。童謠是我們的文化資產,也是每一個孩童在純真歲月裡最珍貴的瑰寶,更是親子間寓教於樂的溝通橋樑,然而隨著新舊世代交替的衝擊下,電視與網際網路走入家庭中,致使童謠已無法滿足於現代的孩童,所幸近年來在政府的推廣下,使得鄉土語言日益受到重視,現在許多小學鄉土語教材是由童謠改編而來的,所以童謠的教唱同時有助於語言的薪火傳承。本文主要是探討客家與河洛童謠的傳唱、教化功能、抒情懷鄉及族群文化等研究,這些豐富的童謠將成為鄉土語言推廣上最具有意義性的教學題材,藉以整理童謠來挽救這日漸流失的鄉土語言。

關鍵詞:童謠、客家、河洛、文化、鄉土語言

ABSTRACT

The nursery rhymes are the ballads read or sang among the children. It’s a window for the children to learn and understand the world when they start to learn a language. The nursery rhymes are not only full of fun, but also the warmth and imagination. The nursery rhymes are our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 most precious memory in our childhood. Moreover, it’s a good way for parents and children to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while conveying some concepts and thoughts. However, under the impact which the new ages and the old times alternated, the television and the internet have entered the family, and have made the nursery rhymes unable to satisfy the children nowadays. Fortunately, under the government’s promotion in recent years, the local language has aroused much attention. In many primary schools, the local language materials are revised from the nursery rhymes; therefore, teaching and singing the nursery rhymes can help to keep the inheritance of language. This essay is aimed to discuss the nursery rhymes of the Hakka and Holo language on the singing, the function of enlightenment, the lyrical nostalgia and various cultures. These abundant nursery rhymes will become the most significant materials for teaching and the language promotion. In addition, the local language can be saved by compiling the nursery rhymes lest it will disappear gradually.

Keyword: Nursery Rhymes、Hakka、Holo、Culture、Local Language

壹、前言

童謠,是兒童間於遊戲時喜愛唸誦的歌謠,《爾雅‧釋樂》云:「徒歌謂之謠。」《毛傳》曰:「曲合樂曰歌,徒歌曰謠。[1]」 意思為需要配合音樂而唱的稱之為「歌」,只有純粹吟誦的則為「謠」;孩童從牙牙學語開始,童謠便是學習語言與認識世界的一面窗戶。在台灣早期的鄉村社會裡物資較為匱乏,不同於現今網際網路及遊樂器材的發達,當時可供兒童做為平日遊戲的項目較無多樣化的選擇,除了取材於大自然中的石子、泥沙、竹片等可自製的玩具外,童謠在當時成為了無需花費成本的娛樂,這些充滿趣味的作品,載滿溫馨與想像,是每個人心中難以磨滅的兒時記憶。

每一個族群都有其特殊的文化特徵,例如客家先民在歷經不同時期的多次遷徙後,逐漸凝聚成一種屬於客家人的生活樣貌,舉凡語言、宗教、歌謠、血統、習俗等種種客家文化,均可納入客家族群不同於其他族群的象徵[2]。由於近年來日益受到重視的國小鄉土語言(原住民語、河洛語、客家語)教學課程,在母語政策的推廣下,國小學童可以在學校自行選擇母語的課程就讀,翻閱國小鄉土語言課本,可看到多由童謠或諺語等題材改編而成,因為有押韻的關係,所以學童們讀起來琅琅上口。雖然已經成長的吾等,也因本文研究而得以再次仔細品嚐這些童謠作品時,更覺生動有趣。

貳、童謠的傳唱與教化功能

        兒童的情感表達是真摰而直接的,幾個孩子在嬉戲時,會利用他們豐富的想像力盡情發揮童謠詼諧、戲謔的成份,以唱遊的方式再搭配著肢體語言及動作來呈現一種動態的遊戲活動。鍾敬文在黃詔年的著作《孩子們的歌聲》一書所做的序言提及:「童謠是表示民間自然的兒童的歌及他們母親所唱的歌謠,而兒歌一名詞,則用以包括一切兒童與母親及文人們為他們所唱作的歌[3]。」

在台灣早期的傳統教育中,是以詩書傳家為宗旨,除平日需下田努力耕種外,亦不忘在閒暇之時勤讀詩書、學習禮義,故童謠不止是兒童的「玩具」,更是教化他們的工具;童謠雖然不是單純以介紹及教導知識為其目的,但就其文本中所提及之許多事物卻往往有充實兒童知識,達到教育效果,因為童謠的內容,大體上多是描述一般日常生活的情景,以及風俗習慣與民俗節慶等的實況,例如童謠〈月光光〉是以「月光」這樣的自然景觀來營造出整體氣氛,交代了場景時間為夜晚,並將整個故事情節帶入到這柔美月光的愜意氛圍中,再加入如魚蟲鳥獸、草本植物、色彩數字等的名詞,讓整首童謠生動起來,更合乎了母教的溫柔與氛圍,兒童在充滿愛的感受裡更能欣然的接受教導,而且題材方面的取材可謂包羅萬象,更加能夠滿足兒童與生俱來的好奇心理,因此擴大了他們的日常生活經驗,更增長智慧。

客家童謠文本:

月光光,好種薑,薑必目,好種竹,竹開花,好種瓜,瓜吂大,摘來賣,賣到三个錢,學打棉,棉線斷,學打磚,磚斷節,學打鐵,鐵生鑥,學犀刂 豬,豬愛走,學犀刂 狗,狗愛咬,學犀刂 鳥,鳥會飛,飛到那位?飛到榕樹下,拈到一條爛冬瓜,拿轉去,瀉倒滿廳下[4]

第一段從〈月光光〉起興[5]開始,先接植物名詞「薑」、「竹」、「花」、「瓜」,其中的出現的「薑畢目」一詞意思為薑發芽之意;第二段轉到工業職別,有打棉、打磚、打鐵等職業;第三段進入屠夫工作,客語的「犀刂 」意思為「宰殺」之意;其他有些版本以第三段作為結尾,如上這首版本則有發展到第四段,從屠夫工作到撿到一個爛冬瓜,帶回家卻弄髒了整個客廳。雖然整首童謠的劇情發展看似不合常理,但是在兒童世界中,主要以童趣為娛樂之旨。在河洛童謠中,也有直接以「十二生相(生肖)」做為內容題材,可教導兒童學習數字及動物詞彙,如下:

一鼠做頭名,二牛駛犁兄,三虎爬山崎,四兔遊京城,五龍皇帝命,六蛇予人驚,七馬跑兵營,八羊食草嶺,九猴爬樹頭,十雞啼三聲,十一狗顧門埕,十二豬真好命[6]

另一首〈月光光〉客家童謠如下:

月光光,秀才郎,騎白馬,過蓮塘,蓮塘背,種韭菜,韭菜花,結親家,親家門前一口塘,蓄个鯉嫲八尺長,長个拿來炒酒吃,短个拿來討輔娘[7]

文中「秀才」二字亦凸顯了讀書風氣,側面表現出讀書所帶來的成就感,勤讀詩書以考取功名,至少如起興所言,若能求得「秀才」之名,就可以騎著白馬一展威風。而河洛童謠中也有一首以「秀才」為主角的文本,名為「秀才騎馬弄弄來」,如下:

秀才騎馬弄弄來,佇馬頂,跋落來,跋一下真厲害吔!秀才秀才,騎馬弄弄來,佇馬頂,跋落來,跋一下真厲害,嘴齒痛,糊下頦,目睭痛,糊目眉,腹肚疼,糊肚臍,嘿!真厲害[8]

以上這些童謠文本中皆出現了大量的詞彙,頗有教導孩童認識動植物與相關事物的意義,是一種彷佛以母親的口吻對孩童寓教於樂的引導與應用,教化的功能很強;台灣早期的教育並非十分普及,尤其是在鄉下地區的孩子更是難得有機會受教育,但藉由這些口耳相傳的童謠,卻帶給兒童不少生活上的知識以及語言的學習,增長他們的智慧,並啟發思想與陶冶心,甚至還灌輸了倫理道德的觀念,因為童謠也間接地負擔起兒童教育的功能與任務,其背後所蘊含的教育價值匪淺。

參、童謠的抒情懷鄉之感

自古以來,人們總喜歡望物興嘆,在良辰美景下抒發情懷,並帶給人們無限的遐想,例如在月光下所發生的趣事,產生了一連串連鎖發展的童謠,雖然起興語與後面所接的句子並無太大的關聯性,但〈月光光〉童謠大部分的句式結構為互相連鎖的句子,也就是把音韻接近的名詞、動詞或形容詞串通起來,自由發展的結果往往有出人意表的字句結構表現,而衍生出新奇美妙的想像,並以抒情方式來表現。

月亮除了代表母性(女性)的光輝外,她也是充滿著濃濃鄉愁的,讓身在異鄉的遊子抬頭觀望明月時,心裡總是湧起了一股不可言喻的思鄉情懷,回首往事歷歷在目,頓時浮現了不少感慨;雖然在有關「月」的作品中,許多是描述抒情與懷鄉等事,但是在童謠中的「月光」底下所發生的事物,大多是在逗趣中又帶著情感表現,畢竟童謠的使用對象主要是兒童,所以內容多半為了因應他們而作,在情節上則顯得較為有趣,但若進入更深一層的意涵上,仍可看出抒情懷鄉之端倪所在。

朱介凡說:「兒歌之中,抒情者獨多。第一,孩子們的情感生活,要有所引發。其次,成人們生活的鬱苦,每藉兒歌來發洩。…兒歌的抒情,孩子們可並非『勞者自歌』,而彷彿是些小詩人,唱盡了人世間的苦樂 [9]。」以客家童謠文本為例,如下:

月光光,樹頭背,鷄公礱穀狗踏碓,狐狸燒火貓炒菜,田鷄食飯脚懶懶,老虎上山拗苦柴[10]

這首童謠是以擬人化的手法來描寫生活情事,文中詞彙「礱穀(意即碾米)」、「炒菜」、「食飯」與「拗苦柴(擔柴)」這些都是常見的日常作息與工作,只是利用動物來敘述更顯得熱鬧有趣。童謠除了描述日常生活與工作外,在抒情敘事中,常常以「人物」為主題,主要是描述家庭成員的生活,以父子、夫婦、兄弟姐妹為主軸,除了抒情作用,也可以讓兒童認識這些不同的親屬稱謂,例如下列這首以〈月光華華〉起興的客家童謠:

月光華華,細妹煮茶,阿哥兜凳,人客食茶,滿姑洗身,跌忒手巾,麼人拈到,細嫂拈到,愛還亻厓 也毋還亻厓 ?大哥轉來會罵,細哥轉來會打;毋使打,毋使罵,十七十八愛行嫁,嫁到奈?嫁到禾埕背,種韮菜。韮菜花,結親家,親家門前一坵禾,割著三擔過兩籮,分得你來亻厓   又無[11]

以上這首童謠為台灣客家地區所盛行傳唱,尤其是前四句起興語「月光華華,細妹煮茶,阿哥兜凳,人客食茶」更是耳熟能詳,文中詞彙從「細妹」、「阿哥」、「滿姑(為小姑之意)」、「細嫂」、「大哥」、「細哥」、「親家」等,都是親屬稱謂詞,藉由故事中的主角「滿姑」來抒發其待嫁的心情。

前提多首有關〈月光光〉起興的童謠,由於「月光」容易引發思鄉情懷,古有唐詩云:「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首唐詩是大家對於「月光」所聯想到最廣為人知的詩句,尾句末三字「思故鄉」道盡多少緬懷家鄉之情。另舉懷鄉的客家童謠,如下:

月光光,夜夜光,月華姊,在中央,探出頭來看凡間,幾多往事佢心傷[12]

文中將月亮擬人化,在月夜下的月華姐(指嫦娥),她探了山頭又望呀望的,看穿人世百態,總有許多傷心往事頓時浮上心頭,月華姐曾經以凡間為家,往事歷歷在目,不禁令人滿懷思念而徒傷悲淒。

四、童謠所反映出的族群文化

台灣客家童謠的分類,大抵與河洛童謠相似[13],河洛童謠又稱為「囡仔歌」。若將兩者比較起來,客家童謠衍異出許多不同的文本,這是因為和客家人居住的環境有著密切的關係,不論是自中原南遷,亦或渡海來台墾拓,客家人的居所均較為偏僻,且大多靠山而居又分散於全台各地,因為受到各地風土民情的影響,童謠的句式結構則隨之產生種種變化;除了描寫豔情的客家山歌外,在客家童謠中較少出現哀怨的句子,在這些台灣客家童謠的文本中如何反映出族群文化,特別是針對客家族群的主要因素為客家童謠衍異(變形)較多及客家婦女吟唱哀怨句較少。

因為客家人在歷史上經過數次的遷移,落腳處都是山崖岬角之地,客家婦女除了照顧小孩及操勞家務外,也要上山、下田,如同男人一般幹活,勤勞和吃苦也就成了客家婦女的象徵。當然,生活中難免有些幽怨苦楚,但總顯得微不足道,所以,歌謠中客家婦女的心聲,比其他地方更開朗、灑脫。早期台灣的住民,只有福建出生的人,在都市裏忙碌地經營着商工業。所以山胞和廣東出生的人,生活比較安閒簡單,因此,二者都特別愛好歌唱[14]。如以下這首客家童謠「轉妹家」:

轉妹家,坐早車,正月去,二月轉,轉來雞嬤吂生卵,雞公哇哇啼,牛嬤吂掛胎,牛子學拖犁。[15]

意思為回娘家待了一個月,回到婆家後竟毫無愧色,她認為難得回一次娘家,理應久待多與家人團聚,不理會丈夫和婆婆對她嘀咕碎念,客家婦女在家中所扮演的是一種平權而非卑屈的角色

一、受到方言影響

同一首童謠,卻因為受到方言影響,而變形成為兩種不同方言的文本,因為變形之後所造成的音韻之不協韻,故使得後面所接的句子也隨之變換,而以「月光光,秀才郎,騎白馬,過南塘」起興的童謠,其後句式各自趁韻發展,以客家童謠比對河洛童謠,客家童謠文本如下:

月光光,秀才郎,騎白馬,過南塘,南塘背,種韮菜,韮菜開花結親家,親家門口有魚塘,魚塘中央種蓮花,蓮花恁靚在水中,葉仔皮皮水面浮,想愛摘花路難通,等道路通花又謝,菜籃扌亥   水無採工[16]

河洛童謠文本:

月光光,秀才郎,騎白馬,過南塘。南塘会勿 得過,掠猫來接貨;接会勿 着,舉竹篙,拍獵鳶;獵鳶跋落田,却來做泔瓶;泔瓶会勿  貯泔,却來做鼎竹敢;鼎竹敢      会勿 蓋菜,却來做斗槩;斗槩会勿 槩米,却來做舂杵;舂杵会勿 舂米,一個老婆仔舂屆死死死[17]

在朱天民所搜錄《各省童謠集》一書中的這首〈秀才郎〉:「月光光,秀才郎;騎白馬,過南塘。南塘莫得過,拿貓兒來戴髻;戴莫着,磨刀石[18]。」相傳這前四句是鄭成功黨人所造,而騎白馬的秀才郎指的就是鄭成功,南塘是南京,但這樣的傳說多半是穿鑿附會。以上此兩首童謠除前四句起興語相同外,其後所接句子之內容完全相異,如果用自已的方言發音於對方的文本中,則會造成聲韻不協的現象,故為了因應方言不同所需,使得各自發展出另一套內容迵異之文本。其他客家童謠文本,如下:

月光光,秀才娘,船來等,轎來扛,一扛扛到河中央,蝦公毛蟹拜龍王,龍王腳下一蕊花,拿分阿妹轉妹家,轉到妹家笑哈哈[19]

文中這個「秀才娘」一詞,疑因在其他文本中較常出現的「秀才郎」的「郎」字與「娘」字客語音近,而誤傳為秀才「娘」。

二、套接

套接於句中或句尾增加、更換詞句而讓童謠的文本更為生動有趣,一般多半發生於結尾處,因為套接的緣故,讓童謠產生了衍異,也就是說將一首童謠的一段句子放入另一首童謠的後面,而創作出新的童謠,此情況則稱為套接,又稱作綴聯。客家童謠〈月光光〉的各式文本是由衍異而來的,也有直接將起興語〈月光光〉套接於河洛童謠中,如下所述:

月光光,老公在菜園,菜園掘鬆鬆,欲種葱;葱無芽,欲種茶,茶無花,欲種瓜;瓜無子,掠老婆仔來打死;打死在何位?打死在弓蕉脚。用什麼貯?用破猪槽。用什麼蓋?用破米籮。啥人跪?老海瑞。啥人拜?老子婿。啥人舉香?老新娘。蚱蜢公,穿紅裙,欲何去?欲等船。船何去?船摃破。船片何去?片燒灰。灰何去?灰壅菜。菜何去?菜結子。子何去?子搾油。油何去?油点火。火何去?火給老公仔突熄。老公仔何去?老公仔死在弓蕉脚。用甚貯?用破猪槽。用甚蓋?用破米籮。用甚祭?一盞龜,一盞桃,一盞鷄屎膏蠕蠕趖。[20]

以上這首河洛童謠文本除起興語〈月光光〉外,其後所接之句子內容敘述均與客家童謠其他文本無關,除句式結構與修辭略同外,故事情節皆是使用另一首河洛童謠套接而成的,如下:

草螟公,穿紅裙,要倒去?要等船,船倒去?船撞破,船片倒去?船片燒灰油點火,火倒去?火被老公仔吹吹熄,老公仔倒去?老公仔死在芎蕉腳,用什麼貯?用破豬槽,用什麼蓋?用破米籮,啥人拜?老子婿,啥人哀?老妯娌[21]

另外還有二首童謠文本亦有異典同工之妙,客家童謠文本:

三十暗晡出大月光,瘸手出來偷拔秧,青瞑仔看到,啞之講捉來朗。[22]

比對河洛童謠文本:

月仔光映映,賊仔偷挖壁;挖幾隙,一空佮一隙;水牛牽去四五隻,青暝看一見,啞口就喊掠;跛跤兮拼命追,瘸手兮走去掠;掠一下着,無影也無跡[23]

「月仔」一詞是河洛話對於月亮的慣用稱呼,或稱「月娘」,而在客語中則大多習慣稱月亮為「月光」、「月華」;在月光下,有一個瞎子看到了小賊正在偷挖壁(河洛童謠)、偷拔秧(客家童謠),啞巴於是急著直嚷大家來捉賊;修辭法是以誇飾及擬人化的手法來吟誦童謠,形成兩種不同的方言文本,但所呈現的意義卻相近,只是在句式結構上為完全不同的兩種童謠文本。

三、客家社會中的性別平權

在傳統觀念中,客家婦女除下田從事耕種外,還要在家中相夫教子。自古以來客家婦女不裏小腳,素有「天足」之稱,扮演著家庭中裡外兼顧的角色,客家婦女從小就被訓練教育成為有「四頭四尾」的傳統美德。鍾敬文[24]認為客家人的生活,因為他們所處的環境關係,所以終日作業於田野山嶺間的時間佔多數,並且男女俱出,沒有「男子事於外,女子事於內」之嚴厲差別。在客家的男性與女性的性別地位上,因為客家婦女以身心來施行內外的實際的勞動行為,故合理化了在客家社會中的女性位階與男性趨於平等,彼此之間為產生了平權尊重。雖然雲英未嫁的女子在傳統家庭中的地位較低,但仍能從客家童謠的吟唱中,看出她們自主的一面,如前提以〈月光華華〉起興之客家童謠比對河洛童謠文本:

鹹菜鹹辣辣,爸母主婚無處依,手舉筆,要畫眉,要嫁童生與秀才,不嫁你這罔黨漢奴才。嫁着好夫好迌,嫁着歹夫不如無,回來我厝做姑婆,大甥叫食飯,小甥叫[25]

在客家童謠文本中的待嫁女子滿姑在家中雖受限於兄長,於是期待自己在十七、十八歲時趕快出嫁,至於要嫁到哪裡,滿姑心中自有定數;而在河洛童謠中的女主角婚事需由父母作主,希望自己可以嫁給秀才,只可惜婚姻大事身不由已,所幸若是之後嫁到不好的丈夫,還可以回到娘家去。

伍、結論

囿於篇幅之故,本文僅能列舉數首大家耳熟能詳之童謠文本,並將更詳盡的童謠整理與歸納作為後續之研究。早期的兒童多以趣味十足的童謠為娛樂,由於這些傳唱者身份為兒童,他們因為當時年紀尚小而不明瞭童謠的內容為何義,只會以母語的發音用背誦方式記下,然而隨著年齡增長,大都也漸漸淡忘了這些母親曾經教導過的童謠。如今偶而聽到兒童們朗讀起「月光光,秀才郎…」的聲語,使得已經成長的我們驀然地回想起那些聲韻,「童謠」應是美好童年時光的代名詞。

一首首動聽的童謠代表著母語傳承的延續,「台灣新文學之父」賴和曾詩云:「我本客屬人,鄉語竟自忘。戚然傷懷抱,數典愧祖宗[26]。」忘了鄉語就猶如忘了根,根就是本,本也就是家,如果沒有了「根」,那麼「家」在何處?為了不使我們的下一代忘了鄉語,那麼就讓我們從兒童教育開始倡導,藉由語言的薪火相傳,讓這些優美珍貴的童謠一直傳唱下去。

參考書目

1.朱介凡,《中國歌謠論》,(台北:中華書局,1984)。

2.朱天民,《各省童謠集》,(台北:東方文化書局,1977)。

3.朱自清,《中國歌謠》,(香港:中華書局,1976)。

4.李獻璋,《台灣民間文學集》,(台北:龍文出版社,1989)。

5.林金田,《台灣童謠選編專輯》,(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

6.林瑞明講稿,〈賴和的文學及其精神〉,《台灣風物》第三十九卷第三期,1989年9月第六十四次台灣研究研討會記錄,參見黃恒秋編,彭瑞金著,〈台灣客家文學的可能性及其以女性為主導的特質〉,《客家台灣文學論》,(台北:愛華出版社,2003),頁88。

7.邱冠福,《台灣童謠》,(台南:台南縣立文化中心,1997)

8.胡萬川,《石岡鄉客語歌謠(二)》,(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3)。

9.徐運德,《客家童謠集》,(苗栗:中原週刊社,1996)。

10.康原,《台灣童謠園丁》,(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9)。

11.舒蘭,《台灣兒歌(二)》,(台北:渤海堂文化公司,1989)。

12.馮輝岳,《台灣童謠大家唸》,(台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1996)。

13.馮輝岳,《客家謠諺賞析》,(台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1999)。

14.黃恒秋,《台灣客家史概論》,(台北:愛華出版社,1998)。

15.廖漢臣,《臺灣兒歌》,(台中:台灣省政府新聞處,1980)。

16.鍾敬文,《客家情歌》,(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原書名為《客音情歌集》,據北新書局1927年2月版影印本。

17.黃詔年,《孩子們的歌聲》,(台北:東方文化書局,1972)。


* 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博士。

[1] 朱自清,《中國歌謠》,(香港:中華書局,1976),頁1。

[2] 參見黃恒秋,《台灣客家史概論》,(台北:愛華出版社,1998),頁5。

[3] 參見黃詔年,《孩子們的歌聲》,(台北:東方文化書局,1972)頁4-9。

[4] 胡萬川,《石岡鄉客語歌謠》,(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2),頁56。

[5] 起興,即是指一首詩歌開頭起始的句子。

[6] 林金田,《台灣童謠選編專輯》,(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頁35。

[7] 馮輝岳,《台灣童謠大家唸》,(台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1996),頁82。

[8] 康原,《台灣童謠園丁》,(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9),頁82。

[9] 參見朱介凡,《中國歌謠論》,(台北:中華書局,1984),頁367-369。

[10] 朱天民,《各省童謠集》,(台北:東方文化書局,1977),頁96。

[11] 徐運德,《客家童謠集》,(苗栗:中原週刊社,1996),頁6-12。

[12] 徐運德,《客家童謠集》,頁61-62。

[13] 參見馮輝岳,《台灣童謠大家唸》,頁15-19。

[14] 參見廖漢臣,《臺灣兒歌》,(台中:台灣省政府新聞處,1980),頁38。文中所提之「福建出生的人」指的是河洛人;「山胞」指原住民;「廣東出生的人」指客家人,這些詞彙皆是延用原文。

[15] 馮輝岳,《客家謠諺賞析》,(台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1999),頁60-61。

[16] 胡萬川,《石岡鄉客語歌謠(二)》,(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3),頁28。

[17] 李獻璋,《台灣民間文學集》,(台北:龍文出版社,1989),頁161-162。

[18] 朱天民,《各省童謠集》,頁23。

[19] 徐運德,《客家童謠集》,頁59-60。

[20] 李獻璋,《台灣民間文學集》,頁178-179。

[21] 馮輝岳,《台灣童謠大家唸》,頁26-27。

[22] 馮輝岳,《客家謠諺賞析》,頁121。

[23] 邱冠福,《台灣童謠》,(台南:台南縣立文化中心,1997),頁45。

[24] 參見鍾敬文,《客家情歌》,(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頁3。原書名為《客音情歌集》,據北新書局1927年2月版影印本。

[25] 舒蘭,《台灣兒歌(二)》,(台北:渤海堂文化公司,1989),頁165。

[26] 參見林瑞明講稿,〈賴和的文學及其精神〉,《台灣風物》第三十九卷第三期,1989年9月第六十四次台灣研究研討會記錄,參見黃恒秋編,彭瑞金著,〈台灣客家文學的可能性及其以女性為主導的特質〉,《客家台灣文學論》,(台北:愛華出版社,2003),頁88。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