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永續語言

愛惜水資源環境教育—客語朗讀比賽稿

愛惜水資源—客語朗讀比賽稿

依照環境教育法實施環境教育之用

各位評判先生,各位同學,大家好!崖今分日愛朗讀个題目係「愛惜水資源」。

大家知道,客家文化佬環保有盡深个關係,「環境教育法」第19條有規定,公務人員、高中以下學生佬先生每年愛接受4點鐘个環保課程,「環境基本法」第5條也規定,國民要盡到環保个責任。故所,環保係當重要个議題,這下崖就用客家文化來介紹「愛惜水資源」。

台灣面積有3萬6千平方公里,高度1,000公尺以上个山區有百分之31.5,100公尺到1,000公尺个山坡地也有百分之31.3,100公尺以下个平地只有百分之37.2,又因為台灣个河川大部分向東流入太平洋,向西流入台灣海峽,東西向最闊正150公里,故所落雨以後,水資源大部分流入海肚,造成台灣雖然每年落水有1,030億公噸,毋過只有117億噸做得用,平均每位老百姓得到个淡水,只有世界平均个六分之一。

面對台灣缺水問題,客家先民利用當多進步个觀念來愛惜水資源、保護水資源,這下就佬大家報告:

第一、利用「省儉精神」來節省水資源。

客家諺語說:「有油莫點雙盞火,免得沒油打暗摸」,又講「爛衫好遮羞  爛鼓好救月  爛銅鑼好嚇賊」、「滴水成河  粒米成籮」、「食不窮  穿不窮  浪費一世窮」、「食水愛惜水源頭」,也全部代表省儉个精神,故所大家曉得節省水資源,毋會浪費,會將屋家洗菜个水,用來抹地泥、淋花、淋菜園,又會使用有「省水標章」个洗衫機、省水馬桶、省水个水龍頭…等等,來節省當多水資源佬水錢。

第二、利用「客家夥房」个「半月池」來開發水資源:

頭擺「客家夥房」面前大部分有「半月池」,將天公落下來个雨水,蓄起來,當像「平地水庫」,做得利用雨水來灌溉農田、蓄魚、蓄鴨、種蓮花,變成當靚个「水資源觀光景點」;「半月池」也做得作為消防用水,變到緊急使用个水源;又因為山頂落下來个水,有一部分蓄在「半月池」底肚,毋會全部流入大河霸,當像「滯洪池」个功能,故所也做得減少下游發大水个風險;還有,「半月池」就像「熱交換器」,做得吸收熱能,分熱天天時毋會恁熱。

第三、利用「埤塘」來開發水資源

桃園係客家人口最多个縣市,因為地泥3到5公尺比較毋會漏水,故所桃園个先民為了利用雨水、河壩水,從1741年開始,就挖「埤塘」來蓄水,變成「平地水銀行」。

根據1963年个調查,桃園埤塘有8846個,1995年調查時節,剩到1450個,恁好个埤塘,在2008年得到內政部認定為國家1級溼地,巨个功能佬「半月池」共樣,做得灌溉、降低溫度、防止水災、觀光、蓄魚、蓄鴨,也做得做為「落雨時節,河川污泥沉澱池」,係目前保護水資源个好方法。

因為桃園埤塘當多,故所桃園佬埤塘有關个地名也當多,像:觀音鄉个塘頭、塘尾、塘背、新塘。中壢市个平坡、北坡。平鎮市个八角塘。新屋鄉个下北湖、中北湖。楊梅市个下四湖、上四湖、頭湖、二湖、三湖、四湖…等。龍潭个黃泥塘…等等。

第四、利用「頓水亭」來提醒大家愛惜水資源:

客家諺語講:「食水拜源頭  食米拜田頭」,這係鼓勵大家愛有感恩个心,有了感恩个心,就會自動來愛惜水資源。

為了提醒大家愛惜水資源,屏東縣內埔鄉和興村就有一座「頓水亭」,有四公尺高,一共有三層,係「坐南向北」个八角形建築。

做麼介愛起「頓水亭」呢?這係因為頭擺內埔个客家人,在清朝就時節,利用東港溪佬龍頸溪个水來灌溉禾田,內埔鄉和興村个先民認為「開圳做埤」實在辛苦,為了提醒大家愛惜水資源,同時也感謝神明保護水源充足,故所起了「頓水亭」來祭拜,「頓水亭」个對聯也寫到「頓起丹心循大道、水盈綠野護良田」,來教育後代子孫愛保護水資源,也愛有感恩个心。

又因為內埔鄉和興村个先民當愛惜水資源,故所發大水个時節,大水滿到「頓水亭」頭前,就停下來,證明「頓水亭」會保護愛惜水資源个村莊。

第五、利用「水頭伯公」信仰,來提醒大家愛惜水資源:

家地區有當多土地公廟,客家人講个「伯公廟」就係「土地公廟」,其中有保護水資源、教育大家愛護水資源个伯公就係「水頭伯公」。故所,竹田鄉竹田村就在河壩唇建立了「水頭伯公」,竹田鄉个二崙村也在「石寒橋」唇,起了「河神伯公」

因為大家對「河神伯公」、「水頭伯公」十分尊敬,故所平常時不敢污染水資源,也節省水資源,洗衫褲个時節,愛先向「河神伯公」報告,「借水洗衫」,初一十五也愛拜「河神伯公」希望水源充足又平安。

這下,伯公生个時節,有人就向伯公報告:「拜請福德正神、水頭伯公,弟子阿明牯開工廠盡有良心,絕對毋會將廢水污染水源,破壞農地,請福德正神、水頭伯公對崖个好心加持,分崖閃開災難,有貴人來添手,工廠年年大賺錢,弟子阿明牯拜請」。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