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字亭」敬字惜文的客家文化
客家組訓晴耕雨讀,善用時間,將時間最佳化分配,同時珍惜文字,愛惜紙張,用文字創造人類文明,客家諺語說:小孩不讀書,不如養大豬.再再顯示客家文化重視教育

敬字惜文,是客家文化中最具精神象徵的一環。古時候,紙張得來不易,能在紙上書寫的,多是與知識、文字、經典有關的內容。客家人深知文字承載智慧與道德,因而發展出「敬字」的傳統,不隨意棄置寫有文字的紙張,甚至為焚化字紙而建造「敬字亭」。
敬字亭,又稱「惜字亭」、「敬聖亭」或「焚字爐」,是客家庄常見的文化建築。亭身多為磚砌或石造,外形小巧,設於村口、祠堂旁或學校附近。亭上常題有「敬聖」、「敬文」、「惜字」等字樣,寓意對文字與學問的尊敬。村民們將廢棄的字紙收集起來,恭敬地送至亭前焚化,象徵歸還天地,感謝先聖先賢的教化。
這項習俗展現了客家人「崇文重道」的精神。文字在客家文化中,不僅是傳遞知識的工具,更承載倫理與信仰。敬字亭成為村落的文化地標,也是一種教育延伸,提醒後人珍惜學問、謹慎用字。
在桃園龍潭地區,敬字亭仍可見其身影,特別是在老村落與古厝旁,如龍潭老街附近的傳統客家庄,仍有居民維護古亭,並在歲末舉行焚字儀式。除了龍潭,平鎮、楊梅、桃園中壢部分客家聚落,以及新竹北埔、峨眉等地,也保留了敬字亭或類似的惜字文化設施。這些散落在鄉鎮的敬字亭,宛如一座座文化地標,提醒人們文字與知識的價值,也讓地方文化記憶得以延續。
隨著時代變遷,紙張不再稀缺,敬字亭的功能逐漸淡化,但其背後的精神仍深植於客家人的生活中。每逢歲末,仍可見居民以恭敬之心舉行焚字儀式,將寫有文字的紙灰化為塵,歸於自然,表達對文字與文化的敬意。
敬字亭不僅是一座小小的亭宇,更是一段活著的文化記憶。它讓人們在日常中感受到文字的力量,提醒我們:學問需敬、文化需惜。當我們走訪這些古老的敬字亭時,不只是看見一段歷史,更是與客家人對知識與尊重的傳承相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