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新世代客家後裔:在多重身份間尋找自我
在泰國,華人族群早已與本地社會深度融合。相較於人數龐大的潮州人,客家族群雖小,但影響力卻持續延伸。如今,隨著新世代的成長,泰國客家後裔正在重新思考,他們是「泰國人」?「華人」?還是「客家人」?
語言流失與文化斷層
現年25歲的陳美琪(化名)是一位曼谷大學的研究生。她坦言,自己雖然來自客家家庭,但客家話只會聽幾句簡單的問候語。
「小時候,爺爺奶奶常用客家話跟我們說話,但我和弟弟多半回泰語。久而久之,家裡也不太講了。現在我會覺得有點可惜,好像跟祖先的連結越來越淡。」
語言流失,是許多泰國客家家庭的共同經歷。年輕一代多在泰文教育體系成長,甚至比起中文,對英語更為熟悉。
新世代的文化尋根
然而,並非所有年輕人都與傳統保持距離。清邁大學的林國良(化名)近年主動參加客家會館的活動,甚至自學客家山歌。
「我們的父母忙於打拼,沒有太多時間談文化。反而是我在大學認識來自馬來西亞、台灣的客家朋友後,才開始想了解自己到底從哪裡來。當我第一次在舞台上唱客家山歌時,心裡有一種很奇妙的歸屬感。」
會館理事們觀察到,這一股「文化尋根潮」在近年有回升跡象。年輕一代透過網路與國際交流,開始意識到「客家」不只是祖父母的語言,而是一種全球性文化身份。
多重身份的交織
泰國的客家年輕人普遍認同自己是「泰國人」,同時也意識到自己是華人。部分人則會進一步強調「客家」這個特殊的族群身份。這種多重認同,有時會帶來困惑,也可能成為一種文化資產。
陳美琪說:
「如果有人問我是哪裡人,我會先說我是泰國人。但如果對方是華人,我就會說我是客家人。不同的場合,身份感會變動。我覺得這是一種很特別的體驗。」
結語
在泰國,客家族群雖然人數有限,但年輕一代正以新的方式延續與再定義這份文化。他們可能不再熟練地說客家話,但他們透過音樂、網路社群、跨國交流,重新認識「客家」的意義。
這是一個融合的時代,也是尋根的時代。對泰國的新世代客家人來說,「客家」或許不再是單一的標籤,而是一個多元身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