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敬字文化與人工智慧
不能用文字做壞事→不能用AI做壞事
發揚敬字亭感恩之心,本於道德良知使用人工智慧(AI)
客家晴耕雨讀→農業與學業兼顧→尊敬文字 愛惜字紙→祭拜敬字亭文運考運之神→以文字為善,不以文字為惡,不以惡言出口,不用科技做壞事→天佑金榜題名→任公僕→造福人群→增能學習→提升專業→增強服務人群能力→永續學習→善的循環。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1:在全世界消除一切形式的貧困。而客家文化重視教育即為消除貧困良方。敬字亭與教育密切相關,雖然不是客家獨有文化,但保存敬字亭最多,也定期舉辦敬字送聖蹟活動的地方,多數在客家地區,加上客家朋友重視教育,晴耕雨讀,尊敬文字,敬拜科舉之神,以求萬試金榜題名風氣,讓敬字亭文化已成為客家整體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客家重視教育表現,客家傳統山歌「望好郎」歌詞就說:「高山頂上 起學堂。兩邊開窗 好透涼。阿哥讀書 望高中。阿妹讀書 望好郎。」(資料來自網路搜尋) 也因此,在台灣客家庄,敬字亭靜靜地矗立於村落一隅,與河川相鄰,意義深遠。那是一座文化的聖殿,也是品德教育的無聲講堂。蓋敬字亭的設立,是為了表達對文字的敬重,對古聖先賢的感恩,因為文字帶給人類文明進步。古聖先賢智慧靠文字與紙張歷代流傳輔助人類文明,這種「敬字惜文」的精神,是客家文化中極為珍貴的道德資產。
倉頡造字,使人類能以符號記錄思想;蔡倫造紙,使文字得以流傳;孔子闡揚教育,使知識成為道德與智慧的泉源。敬字亭正是這三大文明貢獻的延伸與實踐,這提醒人們,文字不僅是工具,更是倫理與智慧的載體,更要透過教育,善用文字以為正途,培養才德兼備的人們。是以客家教育的觀點如客家諺語所說:<小孩不讀書,不如養大豬>,<不怕運不來,只怕沒真才>,<文官一筆安天下,武官拔刀見太平>,<地要日日掃,田要日日到,書要時時讀>,<竹愛嫩時拗 子愛幼時教>,<窮人不斷豬 富人不斷書>,<讀書肯用功 茅寮出相公>皆為先民重視教育的智慧。
客家地區人們認為,文字能通天地、達神明。因此客家人不隨意棄字紙,而是恭敬地收集起來,送至敬字亭焚化,稱為「過化存神」。焚化的煙霧,是敬意的象徵;飄散的灰燼,是知識與德行的延續。這不只是尊敬文字行為,更是一場心靈的洗禮,也提醒我們要「敬惜字紙,敬惜文化」而有好的教育成就,此觀俗諺:<•美濃出博士,鳳林出校長,佳冬出醫師>自明。
客家人深信,尊敬文字,不可用文字做壞事,可得善果。敬字亭的背後,是一種倫理警示:**文字應用於善,不可用於惡**祖先教誨我們,不得用文字造謠、誹謗、欺詐、煽動,更不能以知識之名行不義之實。這種信念,早已內化為客家人勤學、守信、重德的文化根基。據網路搜尋資料得知,美濃區民國86年累計109位博士,90年成立美濃博士學人協會。鳳林鎮擔任校長者計114位,是校長密度最高鄉鎮,因此成為「校長之鄉」。佳冬鄉林家截至民國96年共有 59 位醫生,是為敬字惜文,重視教育好的結果。
在龍潭、美濃等地,每年舉行的「送聖蹟」儀式,延續了敬字亭的精神。祭拜倉頡、文昌帝君、魁斗星君與孔子後,焚燒字紙、放流紙灰,是象徵把學子的努力呈報天聽,祈求文運昌盛。這是一種將教育、信仰與倫理結合的文化實踐,提醒人們:學問的最高境界,不在名利,而在德行與良心,更要造福人類。
當今社會,文字的力量比以往更大。網路一端,萬言可傳千里;一篇文章、一句留言,都可能造福或傷害他人。當今詐騙訊息、網路霸凌、非道德行為橫行,使人心浮動、信任崩解。同樣的,人工智慧(AI)帶給人們好處,但如以科技為惡,灌輸惡言惡語惡觀念等文字給人工智慧(AI),將形成人類災難。所以在這樣的人工智慧(AI)時代,更需要重新喚起「敬字亭」的精神,也就是<字乃聖物,正向用字,正向傳播>就是以尊敬之心和良知良德來使用文字,使用語言,使用傳播,使用人工智慧(AI),以道德之筆和專業技術造福世界,達成善念用字,惜字感恩,導AI善心,為民所用,造福人群。
總之,敬字亭教我們三件事:第一是要有感恩知心,感謝文字承載人類的文明與智慧;第二是要有自省之心,是要有警惕之心,警惕自己不以文字行惡、不以語言傷人;第三則要有傳承之心,以教育的力量,延續誠信與品德的火種。簡言之,讓我們重新學會敬字與善良用字及良善使用科技,而非只是形式上的燒紙,而是內心的敬畏與感恩。當每個人都能懷抱「不以文字作壞事」,「不以AI科技作壞事」的信念,社會自然會多一分誠實、多一分溫暖。敬字亭不僅是客家文化的象徵,更是品德教育的寶庫,此寶貴文化資產「不以文字作壞事」,提醒我們:文字有靈,當以德使之;知識有力,當以善用之。讓敬字亭的文化,化作時代的良心,繼續照亮人心與文明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