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論壇

內外張力之間——客家族群的本源與認同

本會觀點

摘要 (Abstract)

世界客家語言文化促進會的成立,促使我們正視客家文化在全球化時代的核心課題:如何在堅守歷史根源的同時,重建族群的文化信念與行動典範。本文從建築師高第「原創性在於回歸本源」的觀點切入,剖析客家族群在歷史遷徙中,如何透過語言與儀禮的堅持,形塑出獨特的「文化韌性與原創性」。文章進一步探討客家鮮明的「內聚」與「排外」雙重張力,以及這種生存智慧如何轉化為近現代史上「能打勝仗」的軍事傳統與行動力。最終,本文倡議:當代客家應將歷史的硬頸精神轉化為面向未來的創新力,系統化整理「行動經典」,打造跨世代的文化網絡,讓客家精神真正成為傳世經典。

引言:客家精神的時代命題

世界客家語言文化促進會的成立,象徵全球化浪潮背景下,客家族群對自身文化與身份的再思與覺醒。當代客家文化的核心,不僅在保存,更在於如何在歷史榮光與現代挑戰間重建族群的文化信念與行動範式。本文從客家文化的「本源精神」出發,探討其歷史中展現的堅韌、內聚與排外特質,及由此形成的軍事傳統與文化創造力,並思考當代客家的「傳世經典」及其精神認同的重塑。

一、回歸本源:客家文化的原創性與韌性

建築師高第言:「原創性在於回歸本源。」(Originality consists of returning to the origin.)對客家族群而言,這詮釋了其文化特質的核心——堅守中原漢族精神,並在歷史遷徙與環境適應中展現高度再生力。客家的文化形態在語言與儀禮的堅持中具體體現:

語言保存:客家話保存大量中古漢語音韻,素有「漢語活化石」美譽。語音的維持不僅是文化記憶的核心,也是最深層本源的回歸。

儀禮嚴謹:客家人堅持宗族倫理、祖先崇拜與祭祀制度,使在異域中仍維繫中原儒家精神的正統脈絡。

此「回歸本源」精神非拘泥守舊,而是在逆境中重建文化秩序的創造性韌性。客家的「原創性」,體現在逆境中重塑傳統的能力。

二、內聚與排外雙重張力:生存智慧的文化結構

客家人以「硬頸精神」聞名,其堅毅與團結源自深厚的內聚力與防衛性排外。

  1. 內聚:宗族堡壘的文化能量

在多次遷徙與排擠中,形成強大的內部支持系統:

  • 宗族祠堂兼具裁決、教育、信仰與防禦功能,是社會核心。
  • 圍龍屋、土樓既是物理堡壘,也是精神象徵,鞏固血緣與安全。
  • 教育傳統以「耕讀傳家」延續宗族榮耀,具體實踐文化信念。
  1. 排外:被迫形塑的生存防線

排外非文化傲慢,而是歷史環境所逼:

  • 多居山區及邊陲,資源有限,對外敵高度警覺。
  • 語言與風俗差異形成天然屏障,強化社群邊界。

此內外張力一方面帶來封閉傾向,另一方面孕育強烈凝聚力與行動力,是客家不屈精神的根源。

三、從自衛到創業:軍事傳統與行動經典

促進會指出:「許多客家將領帶領以客家為主體的軍隊,屢屢能夠打勝仗。」這是歷史文化共塑的結果。

  1. 歷史事實
  • 太平天國核心領袖洪秀全、楊秀清多為客家人。
  • 近代國民革命軍中,葉劍英、張發奎、陳誠等皆為客籍將領。
  1. 精神根基

這些領袖的戰鬥力來自長期自衛經驗與高度組織文化。宗族內聚力轉化為軍事紀律,使客家人展現堅毅、果斷、服從與戰略思維。

因此,客家的「能打仗」傳統,是文化韌性轉化為行動力的具體展現。

四、從傳統到新典範:重塑客家精神的當代方向

全球化時代,客家文化不該僅止於歷史懷舊,更應成為面向未來的精神資產。未來可從三方面推動:

  • 整理行動經典:建立「客家英才傳承檔案」,系統呈現歷代先賢在文化、政治、軍事、教育、商業等領域的貢獻,作為現代族群精神教材。
  • 轉化內外關係:將封閉的內聚轉為跨文化聯結力量,打造全球客家文化網絡,使「團結」成共享合作基礎。
  • 再尋本源精神:鼓勵新世代在科技、藝術、教育等新領域實踐「堅守本源、勇於創新」精神,創造當代客家榮光。

結語 (Key Takeaway)

客家精神核心,在於堅守本源的韌性與開放世界的創造性間的平衡。只有將歷史硬頸與智慧轉化為當代文化創新力,才能成就跨世代、跨地域的「客家精神」傳世經典。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