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

【系列專題六】傳統與科技的融合:AI、影片、圖像如何延伸客家文化?


面對數位時代的浪潮,客家文化的傳承挑戰已從單純的「保護」轉向**「數位創造」。本文深入探討如何透過新興科技賦予客家傳統文化新生命。我們主張,客家文化力必須走出圍龍屋的物理限制**,積極邁向 AI、影像、元宇宙等虛擬場域,以創造具備當代吸引力的**「數位客家」新文化敘事**。這不僅是確保客語等核心元素在數位世界中持續活躍的必要途徑,更是吸引青年、鼓勵其以科技、創業形式**重新定義「現代客家」**的關鍵媒介。最終目標是透過科技的賦能,將客家傳統元素引入新的美學語境,共同創造客家文明的新典範。


引言:當圍龍屋遇見元宇宙

在《當代客家困境與出路》的總論中,我們已明確指出客家不能只停留在祖先的記憶,而必須發起一場文化的再覺醒運動,讓傳統發光。面對全球化與數位化的浪潮,客家文化的挑戰在於:我們如何將擁有「最深的根」的文化力,轉化為在虛擬世界中也能**「枝葉延展」**的新生命?

這場運動的關鍵,是讓客家的文化力走出圍龍屋,邁向 AI 與元宇宙。傳統的堅韌與科技的創新,必須在此刻達成高效能的融合。

一、從「保護」思維到「數位創造」的戰略轉變

客家文化的傳承與推廣,長期以來多聚焦於實體的文物、語言的教學等層面的**「保護」**工作。然而,在全球資訊流通的洪流中,單純的保護並無法確保文化元素能被當代主流社會所關注。

真正的傳承不是重現舊樣,而是賦予文化新生命。在數位時代的專題中,我們必須將焦點堅定地轉向**「創造」:創造數位資產、創造新體驗、創造跨越地理限制的社群。如果客語無法登上新媒體的舞台,它將面臨從「生活的呼吸」退化為「博物館展品」**的危機。因此,運用科技是確保客家文化在當代社會中持續活躍與傳播的必要途徑。

二、創造「數位客家」的新文化敘事:具體場景應用

本專題的核心在於創造具有科技深度與文化廣度的**「數位客家」新文化敘事**。這需要數位人文學者、科技革新者和青年創作者的共同參與,將傳統元素轉化為符合數位時代傳播特性的內容。

1. 科技賦能:AI與沉浸式體驗

  • AI 與客語復興: 運用 AI 進行客語的自動翻譯、語音辨識與輔助教學,有效解決客語師資不足和地域口音差異的問題。例如,開發 AI 客語伴讀工具,讓客語能夠自然融入家庭學習場景。
  • 虛擬實境(VR)與古蹟重現: 運用 VR/AR 技術,重現已被廢棄的客家古蹟(如古老的圍龍屋、已消失的客庄街景)。讓使用者能夠沉浸式體驗歷史生活場景,彌補實體文化資產的缺憾。

2. 青年力量的延伸:元宇宙與數位資產

  • 元宇宙中的客家社群: 在元宇宙中建立虛擬客庄,讓全球客家人能夠跨越地理限制進行虛擬「共居」與「共學」。例如,在虛擬祠堂中進行遠距祭祖,或舉辦虛擬的客家山歌擂台賽。
  • 非同質化代幣(NFTs)與數位收藏: 鼓勵青年藝術家將三腳獅舞、客家花布等傳統元素,結合數位藝術創作 NFTs,形成客家數位資產。這不僅能為創作者帶來收入,更能將客家文化推向全球區塊鏈收藏市場。

三、新美學語境的實踐:融合與價值重塑

科技的融合,其終極目的不是為了取代傳統,而是為了讓客家元素進入新的美學語境,重塑其當代意義與價值。

  • 傳統元素與數位設計: 如何讓三腳獅舞、山歌、泥塑、茶藝等傳統文化符號,在影像與元宇宙的空間中,找到新的表現形式。例如,將山歌的聲紋轉化為動態的視覺藝術,或利用 3D 列印技術將傳統泥塑工藝轉化為現代設計產品。
  • 創業與品牌的數位化: 透過科技將客家飲食、服飾等進行品牌與創意上的重塑。這將有助於從品牌與創意中重塑族群價值,並將客家從邊陲的族群轉變為有光、有行動的文明力量

結語:客家文明更新的關鍵一步

傳統與科技的融合,是客家文明更新的關鍵一步。客家的未來,不在於固守過去的技術,而在於我們下一個決定——是否敢於將科技視為傳承與創新的利器。

我們呼籲所有數位人文學者、科技革新者與創作者,一起利用科技的力量,不再只是記憶客家,而要共同創造新客家。透過這場數位轉型,我們將共同創造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客家典範,讓客家精神在虛擬與現實的世界中,永遠枝繁葉茂。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